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战地日记>详细内容
丁伶青:做一辈子广告不甘心 离开广告又不适应
作者:佚名 时间:01-4-25 字体:[大] [中] [小]
-
和丁伶青聊天,你会感觉异常地轻松。她是 广告界的成功女性,但却没有“白领女强人”那种盲目的自以为是,为人随和与坦率令你吃惊。
丁伶青,何许人也?圈内很多人 都知道她。盛长城北京媒介总监。她是大陆人在跨国广告公司中做得职位比较高的人,是 我们本土广告人的骄傲。
丁伶青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主要搞翻译和编辑工作。进入新华社是很多人的梦想,而身在其中的丁伶青却选择了离开。谈到她离开新华社的想法,她说:“我一直都很想做新闻记者,但由于搞编辑工作,不太有机会。那时 候我觉得自己好闲,工作上的事情不多,我做事的速度又快。晚上我经常失眠,原因是白天睡得太多了。后来总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我要改变,我要让自己忙起来。”于是 ,丁伶青离开了令人向往的新华社,进入了当时还不怎么令人看好的广告公司。
为什么选择广告这个行业?丁伶青说:“我觉得搞新闻和做广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要求你对社会和你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敏感;都需要不断接受 新的知识;都有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比较开放的思维环境,可以保留你自己的个性;都可以接触很多的人。”
丁伶青是幸运的,在她决定离开新华社的时候,正赶上电扬招聘,凭借很好的英文水平,她被电扬聘用,分配到媒介部工作。而令她难以忘怀的是 ,她刚进电扬就赶上一次公司的内部培训。“令我有些吃惊的是,培训的东西正是我所想的,和我要做的。”
丁伶青兴奋地回忆。看来,丁伶青与广告有与生俱来的默契。也许正是 这种默契鼓舞她一直在这个行业里做下来,并不断取得成功。起初,丁伶青的想法跟许多刚刚踏入这个行业的人一样,想先到跨国广告公司过过水。目的是 偷艺,学人家成熟的经验,然后再“拿来”洋为中用。她希望能帮助中国本土的企业创造中国的名牌。而从90年代进入广告界至今她始 终没有离开过跨国广告公司。不知是跨国广告公司的魅力消磨了她的意志,还是她的理想又找到了另一种实现途径。对此,她自有说法:“前几年,我还常有一种内疚感。因为那时 跨国广告公司服务的都是国外的客户,看着一些中国的企业被跨国公司兼并了,一些国产品牌被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挤出了市 场,总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它们(跨国公司)的帮凶。
而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我们(跨国公司)也开始做国内的客户,而且今后国内的客户也会越来越多。这样我不用离开跨国公司,也可以为中国的企业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重新看待跨国广告公司对中国广告业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它与本土广告公司的关系,它们不应该是 对立的关系。客观地讲,跨国广告公司进入中国对促进中国广告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作业经验,而且促进了中国广告界的竞争,给本土广告公司增加了压力,同时 也为他们提供了动力。”
“做一辈子广告我不甘心,而离开广告我又有很多不适应。”丁伶青曾辗转于几家跨国广告公司,但每一次改变都是 有理由有目标的,或者说都是她考虑清楚的。她从来不会因为薪水而跳槽。她也曾离开过这个行业,而最终又选择回来。谈到这段经历,丁伶青坦率地承认: “1997年我想休息一下,因为我感觉自己做得很累,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累。如果下班时,能看到夕阳,我会觉得异常的美,因为我很少在下班时 还能看到夕阳。我虽然做广告做了这么久,但我并不甘心一辈子做广告,但离开广告圈后,我发现自己有更多的不适应。 在广告公司,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比较直接,说话也比较随便,而且鼓励多说话,不仅要求思维快,还要马上说出来。而在其他行业这些作法行不通。” “再有,我一直都很喜欢广告,特别是在我离开它的时候,尤其感受到这一点。广告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已经养成了用广告思维的习惯,每看到一个广告,我都会下意识 地去分析它背后的策略是么。”
丁伶青做到今天这个位置是幸运的,因为她赶上了一些机会。而机会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谈到她成功的经验,丁伶青不无感慨,用她自己的话说:“肯用功,肯思考。”不是 丁伶青有什么过人的招术,她不过是在别人懈怠的时候仍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目前在跨国广告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大陆人确实 微乎其微。身在其中丁伶青的感受“孤独”。她给我讲了她的一段经历:
“盛长城的高层人员在香港参加一个重要客户的比稿,经过了一番周折,我们最后终于赢得了那个客户。当时 大家的喜悦心情是用语言难以形容的。于是大家一齐聚到饭店的酒吧喝酒庆祝。其中只有我一个是中国大陆人,他们都用英语讲话,讲他们文化背景下的东西。 在当时的那个气氛里,我的强烈感受“孤独”,因为我与他们毕竟有文化的隔阂,我当时就想:“公司里这么多的本土员工,为什 么走到这一步的只有我一个人,为什么在那个环境里没有人和我交流我所熟悉的文化背景下的东西……。于是,我早早起身告辞,回到自己的房间。” 这种情形不仅是丁伶青的困惑,也是所有大陆广告界的尴尬。中国现代广告业的发展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跨国广告公司进入中国也已经有十 年的历史了,跨国广告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口号也喊了一段时间了,而现在的事,跨国广告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仍然大多是 外籍人士和我们的港台同胞。原因何在?值得广告界好好反思。
总结丁伶青的成功经验,除了她的敬业精神、真诚与坦率的待人处世态度之外,对生活的热情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在广告这个挫折不断地行业里,没有对生活的热情和一定的执着力是 很难做得长久,更谈不上什么成功。 更难得的是丁伶青在这个行业里做了这么多年,却能依然保持自我,她会穿短裤、拖鞋,约你到一个浪漫的公园聊天;依然对生活充满憧憬,当我们谈到如果有一天离开了广告圈,她还会做什 么时,她说:“做广告我准备做到40岁,因为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去接触大自然,我要去各地旅游;我也想去教书 ,到大学里教广告媒介的课。我还可能去写童话小说,或搞一些慈善活动……。”
看来,她已经把退休后的时间表排满了。而更令人羡慕的是,(依我的判断)她还有一个美满和幸福的家庭,她的言谈话语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从丁伶青身上,我可以体会到歌德的一句话:各种生活都可以过,只要不失去自己。望以此为广告界同仁共勉。